是否收藏本书?方便下次阅读
添加书签人群中,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提着一个篮子挤了出来,篮子里装满了鸡蛋。
她对负责登记的官员说:“老婆子我没粮食,只有些攒下来给孙儿吃的鸡蛋。前年我病得快死了,是煜王妃跟麻衣鬼手义诊,没收一文钱救了我,这份恩情,我一直记着。”
她将篮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,补充道:“让将士们吃个煮鸡蛋,身上也能暖和些。”
“还有我!还有我!”蓬头垢面的乞丐冲到前面,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破碗,将里面几个铜板全都倒了出来,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。
“我没粮,只有讨来的几个钱,都拿去吧,给将士们买几个馒头也好。”
一个年轻人将一个布袋放在地上,“我爹就在北境军中,这是我娘让我送来的,半袋子豆子,都拿去!”
“我家是开布庄的,捐一百匹棉布给将士们做冬衣!”一个看起来像管事的人对着身后的人挥手。
之前还无人问津的收粮点前瞬间排起了长队,队伍里有富户,有小贩,有寻常百姓。
一些之前还在观望的商贾此刻也催促家仆速速回家运粮,他们捐出的东西种类繁多,有粮食,有布匹,有药材,有铜钱。
有妇人甚至从头上拔下一根银簪放在了桌上,他们拿出的东西或许不多,但那都是他们只能拿得出来的,愿意拿出来的东西。
孟景站在钟楼之上看着下方汇聚而来的人群,看着那一张张质朴而赤诚的脸,眼眶蓦地一热。
这不是因为畏惧也不是施舍,这是他的子民,在用自己的一切来支撑他这个皇帝,来守护这个国家。
就在这时,一阵车轮碾压青石板路的声音从长街的尽头传来,人群自动向两侧分开让出一条道路。
十几辆装满粮食的车在禁军的护卫下缓缓驶来,为首的两人,一人是身着青色儒衫的谢淮。
他们没有说一句话,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煜王府的态度,在煜亲王忠心存疑的流言传得最凶的时候,煜王府用这满载的粮食做出了最响亮的回应。
“煜王府与谢家捐粮各三千石,各类药材五车,棉衣三千件。”他的话传遍了整个广场。
老太妃表情严肃,她清了清嗓子,随即说道:“煜王府与孟家捐金银各六百两,弓弩长戟等兵器各五百件。”
孟景看着下方的车队,再看着谢淮和老太妃的背影,心中的不安消失了。
他转身走下钟楼,没有回御书房,而是径直朝着承天门下的收粮点走去。
“都起来吧。”孟景亲自扶起最前面的一位老人,“今日,朕与诸位一样,只是一个心系北境的大昭明子民。”
他走到收粮点前看着那些堆积的物资,看着户部官员们忙碌的身影,心中情绪复杂。
“这是我的玉佩,是父王给我的。”祈儿说:“谢先生说,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。但现在国家有难,父王在前线打仗,这块玉是我最重要的东西,我把它捐了,可以换好多粮食!”
跟在他身后的佑儿手里抱着一把木头削成的小剑,那是他最心爱的玩具。
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将木剑放在了桌上,小声说:“我的剑,给边关的叔叔伯伯们,他们就能更有力气打坏人了。”
年年个子小,她踮着脚,努力将一个漂亮的小木盒往桌上推,户部的官员见状连忙伸手接住。
年年仰着脸看着面前的官员,软糯糯的认真地说:“这些都给爹爹送去,我听娘亲说过,边关很苦。爹爹吃了糖就不怕苦,也不怕疼了。”
负责登记的官员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,此刻他握着笔的手不住地颤抖,迟迟无法落笔。
旁边一个正在搬运粮食的禁军校尉是个身材高大的壮汉,他猛地转过身去,用手背抹了一下脸。人群中,不知是谁先开始,响起了一片低低的抽泣声。
然后他直起身,拿起笔亲自在登记册上写下:“煜王府世子孟安祈,捐传家玉佩一枚。”
“煜王府小姐孟安年,捐百宝盒一个,内有甜点若干,以慰将士思乡之苦。”
写完他将册子合上,转头看向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的孟景,谢淮的脸上露出一个复杂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