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否收藏本书?方便下次阅读
添加书签“派出去的人全都石沉大海,北境就像一个铁桶,什么消息都传不出来。”
“现在外面都在传,”谢淮压低了声音,但语气中依旧充满了怒火,“说……说煜亲王拥兵自重,与北狄勾结,才害得先帝……”
“放屁!”孟觅双气得浑身发抖,“这群人是疯了吗!这分明是睁着眼说瞎话!我父皇跟皇叔关系可好了,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!”
谢淮无奈地叹出一口气,“你先冷静一点,虽然我们是知道这些是谣传,但是大昭明那么大,总有不知情的百姓啊。”
他们的声音虽低,但“北狄”、“王爷”、“皇婶”这几个词还是清晰地飘进了孩子们的耳朵里。
“这是给爹爹和娘亲的,”她对着两个哥哥,用只有他们能听到的声音说:“他们要去打坏人,肯定会很饿的。”
孟安祈对这个小妹妹很是心疼,往日需要娘亲哄着的小家伙,在都走后还能那么乖巧的不哭不闹。
他肉嘟嘟的小脸紧绷着,只能出声安慰道:“放心,爹娘说过会回来的。”
王府的压抑只是整个京城的一个缩影,真正的风暴中心,在皇城大殿之上。
孟景穿着宽大的龙袍坐在那张曾经让他无比向往的龙椅上,只觉得浑身冰冷。
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从队列中走出,手捧笏板,声如洪钟的道:“陛下!臣,中书侍郎刘应振,有本奏!”
孟景的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蜷缩了一下,缓缓应声:“刘爱卿,请讲。”
“北境战事已起一月有余,雁门关被北狄数十万大军围困!至今,朝廷未收到煜亲王一封求援奏报!”刘振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,“此事太过蹊跷!”
“陛下!如今坊间流言四起,皆言煜亲王与北狄暗通款曲,拥兵自重,意图不轨!甚至……甚至先帝遇刺一事,也与他脱不了干系!”
对于先帝遇刺一事,民间议论纷纷,有煜亲王与北狄勾结的说法,但是也有孟景想提前上位的说法,只是在这朝堂之上,孟景才是新上位的皇帝,没人敢拿这个质疑往外说罢了。
“先帝遇刺,那刺客至今身份不明,请陛下降旨,彻查煜亲王!给天下一个交代!”
一时间殿内群情激奋,一大半的官员都跪了下来,逼着龙椅上那个单薄的少年做出决断。
孟景从小就知道,皇叔是孟家皇子的榜样,那个教自己骑马射箭的皇叔,怎么可能会背叛孟家!这简直是荒唐。
他的脑中一片混乱,父皇的教导,太傅的叮嘱,还有苏婉晴那句“民心为本”,所有的一切都搅成了一团乱麻。
“皇叔为我大昭明镇守北境十余年,劳苦功高!岂是你们几句捕风捉影的流言就能污蔑的!”
他看着底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,用尽全身力气喝道:“在事情查明之前,谁再敢妄议亲王,动摇国本,休怪朕不念君臣之情!”
大殿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被这个一向温和的少年天子爆发出的气势震慑住了。
孟景喘着气,他看着底下那些人的表情——或惊愕,或不屑,或探究,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无力感。
他护不住,他连自己的朝臣都镇不住,又怎么去护住远在天边的皇叔。
大臣们面面相觑但是敢怒不敢言,凝重的气氛一直到那句“退朝”出来。
刘应振等几个老臣下朝离开,就在他独自一人经过长廊时,转角处猛地窜出一道黑影,捂着他的嘴,将他往一个方向拽去。
年老的刘应振在这突然的变故下没有反应过来,等他再次睁眼时,前方已经出现了一辆毫不起眼的青布马车。
“你!”刘应振伸出苍老的手指怒指着,但是看到对方做出即将拔刀的动作时,也只能冷哼一声,理了理有些歪的帽子上了马车。
“你?”刘应振眯着眼睛上下打量着这人,语气不悦道:“找本官何事!”
刘应振身形一顿,下意识想要转身下马车,谁料刚要有动作,就被那持刀的黑衣人堵了回去。
“刘大人,”拓跋修明嗤笑一声,微微挥了挥手示意黑衣人不要动手。
“我没有恶意,只是想请刘大人来喝一杯茶,”他说着将刚泡好的茶叶倒在对面的茶杯中。
这拓跋修明胆子可真大,居然那么光明正大的出现在皇宫内!分明就是不把陛下放在眼里!
刘应振花白的胡子抖动了一下,强行压下心中的波澜,板着脸呵斥:“你这逆贼!你要对三皇子殿下做什么?!”
“刘大人别急啊,”拓跋修明完全不在意他的态度,自顾自地将那杯热茶推到他对面。
“如果我的消息没错的话,刘大人你可是三皇子的启蒙老师啊,你跟我没什么好聊的,但你和三皇子殿下的前程,可就有很多能聊的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