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号:40148

是否收藏本书?方便下次阅读

添加书签
第242章 朕向百姓借一口粮!
A- A+

次日,太和殿。

金銮殿内的气氛十分凝重,文武百官站在两侧没有人感发出声音。

孟景坐在龙椅上,他没有去看下面那些心思各异的臣子,而是直接开门见山说起正事。

“昨日朕查阅户部卷宗,齐丰仓被焚,京中粮价一日三涨,已有百姓无粮可食。此事,诸位爱卿有什么看法?”

他亲自去审问了那个打翻火烛的守仓士卒,那名士卒在那时确实是喝醉了,对孟景的问题一问三不知,他已然犯下大错,到底是不是故意而为已经不重要了。

按照惯例应该将他诛九族,但是孟景刚上位要以亲仁治国,所以只惩治了那名守仓士卒,连同追究了几个官吏的责任,当众砍了头。

他的话说完,殿内还是一片安静。

所有人都清楚这是新皇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,也可能是最致命的难题。

因为粮草,是国之根本。

就在这时一名官员站了出来,此人是刘应振的门生,一向以言辞尖锐闻名。

“启奏陛下!”他高声说道:“臣近日研究易经,读出了些许门道。臣以为,家国忧患,粮仓还恰巧在节骨眼上被烧,导致粮价飞涨,这就是上天在发出警示!”

这句话一出口,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。

孟景的姿态没有变化,这句话在前几日的朝堂上就已经听到过了,那些大臣只会拿这个由头做文章嚷嚷,他耳朵都要起老茧了。

他看着那个官员,等着对方继续说。

那名官员挺直了身体,摆出一副为国为民的忠臣姿态。

“古话说,君王行为不当,就会引来天灾人祸。如今北境战事情况不明,京城又出现粮荒,各种流言传得到处都是,民心不安。臣恳请陛下,为了天下百姓下一道反省自己的诏书,以此安抚天意,稳定民心!”

他的话正合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的意,于是他话音刚落,立刻有十几个官员跪在地上。

“臣等附议!恳请陛下下罪己诏!”

这些人大多都是支持三王爷孟宸一派的势力,因为他们不敢直接质疑皇帝,就把所有问题都推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天意上,逼迫孟景当着天下人的面承认自己“失德”。

皇帝一旦下了罪己诏,威信就会立刻下降。

到那时,他们再推荐所谓的“贤能之人”来处理政事,就变得顺理成章了。

孟景听完心中生出一股怒意,罪己诏?

他慢慢站起来,一步步走下御阶。

孟景每靠近一步,跪在前排的几个官员就感到那股压力就多增加一份,他们甚至都不敢抬头看自己的君王。

孟景走到那名官员面前,这才停下脚步。

“依众爱卿所说,朕写一道诏书,北狄的军队就会自己退走?”

那人被问得说不出话,只能低着头。

孟景又问:“京城的粮价就会自己降下来?”

那人的头埋得更低了。

“边关的将士们,就能吃饱肚子上阵杀敌?”

那名官员的身体开始发抖,他硬着头皮回答:“陛下息怒,臣等……臣等只是为大昭明的江山社稷着想。”

“着想?”孟景重复这两个字,他看着脚下跪着的那些大臣,忍不住冷笑一声。

“在你们跪在这里,逼着朕反思自己的时候,北境的将士正在用身体和性命抵御外敌!他们可能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!”

他环视一圈那些跪着的人,内心只觉得讽刺。

“你们的着想,就是让朕在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时候,躲在皇宫里写一道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罪己诏?”

“朕的将士在外拼命,朕的子民在城中挨饿,而朕的臣子,却在朝堂上大谈天命鬼神!”

孟景那带着怒意的话在大殿里传开并回荡着,每个字都十分清晰传到人们的耳朵里。

他伸出食指,愤怒的嘶吼道:“朕若真有罪,那罪就在于没能早日清除朝堂上的蛀虫,让你们这些人在其位不谋其政,只会扰乱朝纲!”

那几个官员被这番话吓得全身发抖,趴在地上再也不敢出声。

孟景没有再看他们,他转身走回龙椅,气愤地一甩袖袍,嘴唇气的发抖,只能说出一句话:“退朝!”

他甩下的不只是袖袍,也是对这群无能之辈的彻底失望!

群臣面面相觑,然后陆续离开,偌大的太和殿很快就空了。

孟景独自坐在龙椅上,胸口还在剧烈起伏着,他甚至想哭,但是他强行压下心中的那股酸涩。

坐到这个位置,他才第一次那么清晰的明白父皇的劳苦。

然而,愤怒过后是一种更深的无力,粮食问题依然是他心里最沉重的负担。

就在这时,他注意到陈御史没有离开,而是安静地站在殿下。

“陈爱卿还有事?”

陈御史年事已高,他原本打算苟到年龄就告老还乡,可是在重新遇见沈清月后,原本不掺和闲事的他打算出手帮帮这个新君,不为别的,只是因为那逝去的同僚的女儿开了口。

他年轻时就欠沈尚书一个人情,可是沈尚书忽然死了,他以为再也没有偿还对方人情的那个机会,这次,就当了却心愿。

陈御史等到孟景缓过心情,他这才缓缓上前。

他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,而是躬身行了一礼,直接开口道:“陛下,此时动怒没有用,最要紧的事情是筹集粮食。”

孟景疲惫地靠在椅背上,“朕知道,可是国库已经空了,怎么筹粮?”

“国库没有粮食,但民间有。”陈御史抬起头,他年老的双眼透着一股清明,“陛下可曾想过,向百姓借粮?”

“借粮?”孟景愣住了。

自古以来,只有朝廷向百姓收税,哪里有过“借”的说法?这简直是没听说过的事情。

“正是。”陈御史继续说:“以皇室的信誉,向京城的富户、商贾甚至普通百姓借粮。凡是献出粮食的人都立下字据作为凭证。朝廷承诺,等战事平息,国库充裕之后,以三倍的粮食偿还。”

孟景的身体猛地坐直了,他仔细听着。

陈御史接着说:“如果百姓不相信,就用皇室名下的田产跟商铺作为抵押,把这些都写进字据里,向全天下公布。”

他的语速不快,但每个字都十分有力的敲打着孟景的每一根神经。

“这样一来,征收就变成了借用,强行索取就变成了互相帮助。既保全了朝廷的脸面,不至于失去民心,又能解决北境的紧急需求,这个举动也是向天下人展示陛下与子民共同渡过难关的决心!”

孟景的心跳猛然加快,好一个皇室借粮策!

这不只是一个筹集粮食的办法,更是一招稳定人心,凝聚力量的好棋!

小说推荐

我的七个师姐绝代风华

神医下山

重生之天价妻约

豪门蜜宠:老婆,你好甜
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