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否收藏本书?方便下次阅读
添加书签陈秀娥脸色发白的坐下来:“你这还伤着,出门受风可得做病,今儿娘不出去了,在家里看着你们姐俩。”
“娘,平日里都要去田里做活儿,昨儿接了掌家权,今儿就不出门了,老太婆还的闹腾。”季初夏小心翼翼的接过来药碗,看了眼便宜娘为难的样子,赶紧把碗里的苦药汤喝下去了。
陈秀娥左右为难,递过来清水给闺女漱口的时候,说了句:“那咋办?”
“好办啊。”季初夏也不漱口了,认真的说:“咱们一起出门,到镇里置办东西回来也就不用去田里了,我明儿肯定就好了,到时候娘下田,我和平安挖野菜呗,以后咱们娘仨就在一起,老太婆疯也是自己折腾,大不了装病,装病就让她喝苦药,哼。”
陈秀娥苦笑着戳了季初夏的脑门:“可不行这么叫奶奶,回头外人听到说咱们家门风不好,行了,娘去给你准备个头巾,一起去镇子里吧。”
姐弟俩收拾妥当,陈秀娥用蓝碎花的头巾把季初夏头上的伤口包起来,带着两个孩子出门。
“烂心肝啊!拿了我的钱就混花去了,老天爷咋不打雷劈死你啊。”石氏推开门出来是破口大骂。
季小凤没搭理石氏,追到门口:“嫂嫂,给我带点儿绣线回来成不?”
“娘,没听到。”季初夏握紧了陈秀娥的手:“开了这个头,以后消停不了。”
一个屋檐下生活十几年了,陈秀娥哪里不知道季小凤的性子,索性就装没听到。
乔大牛可不是白叫的,因为他真的有一头老黄牛,此时牛车上已经坐了几个妇道人家,都挎着包袱。
“可遭罪了,瞅瞅这小脸都煞白。”赵氏伸手拉了一把季平安,直接放在腿上:“秀娥快坐下,咱们今儿送了绣活儿,都置办点儿棉花啥的,田里忙完就得做冬衣了呢,大家伙儿一起还好议价。”
季初夏只觉得眼睛不够用,远处连绵的青山,一望无尽的田地里都是秧苗,道两边是又粗又高的树,虽然没有柏油路那么干净,可这处处都是美景,就连路边的小草都显得可爱,这真是个生机勃勃的世界。
还有坐在身边的这些人,显然都很和善,就是话有些多,从对自己伤势的嘘寒问暖到村子里东西两院的八卦,一路上都没闲着,反倒是自己的娘亲很安静,笑眯眯的看着众人说的热闹。
安江镇离石郎庄并不远,也就四里地的样子,镇子比村子里多了很高的围墙,进去镇子的门口有两个人看守着,看守的人穿着乌衣皂靴,胸前硕大的一个皂字。
季初夏记得自己看过的书上说,封建王朝在管理上采取的官不下县政策,也就是说县令是最小的官员,再往下的镇、乡或村,是由乡绅代管,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这样。
到了安江镇,季初夏打量着街道两边的铺子,原主记忆里接收到的讯息不少,其中就包括这几年风调雨顺,百姓的日子也过的没那么艰难,所以安江镇里的买卖铺子一家挨家可不少。
杂货铺、胭脂水粉铺、布庄和粮铺都有,还有一些挑挑子走街串巷的货郎,街道两边支起来棚子的食铺子,真是好热闹,烟火气息浓郁的让人目不暇接。
乔大牛把牛车停在了十字路口的空地处,那边已经有了不少拉脚的车夫,郑秀娥带着孩子们下车,拿出来五个铜板递过去。
众人都给铜板的时候,季初夏留心看过了,原来坐牛车到镇子上要两个铜板,还不太清楚这里的物价,但按照一千个铜板是一两银子来算的话,还真挺便宜的。
一行人先来到了江南绣庄交绣活儿,季初夏牵着弟弟的手站在旁边,前头排了好长的队,这些挎着包袱的人里有上年纪的老妇也有小姑娘,季初夏低头看看自己的手,绣花这事儿原主也不会,可真好!
“阿姐。”季平安看着对面刚出锅的肉包子,口水都顺着嘴角流下来了,用袖子擦了擦,小声说:“你看那肉包子好大好白啊。”
季初夏打量着绣庄,门口挂着成衣,男左女右挂在墙上的衣服都挺好看的,料子是细棉布,并没有绫罗绸缎这些高档货,一个镇,能穿得上细棉布的人家,家境都是很殷实了,像自己一家人穿着的衣服,都是粗棉布。
有两个十五六岁的小伙计分别看着自己的一边,女装这边的衣服很好看,是季初夏叫不出名字的各种款式裙子,鹅黄、翠绿和浅粉,这些颜色搭配起来,还有精致的绣花,她有点儿喜欢。
前头终于轮到了石郎庄几个人了,交了绣活儿给绣娘,绣娘查验后过数再算工钱,旁边有个带着瓜皮帽的老账房,噼里啪啦打着算盘给结算。
陈秀娥拿了工钱,一回头看到闺女望着那些衣裙出神儿,抿了抿嘴角走过来:“夏夏喜欢吗?”
就算她再怎么初来乍到,也明白季家可不是能随便买东西的人家,除非自己赚到了银子,否则不随便花钱,也少给石氏机会欺负他们娘仨。
陈秀娥牵着闺女的手:“等你爹回来,一准给夏夏买两套好看的衣裙。”
爹啊。季初夏心里头是真盼着便宜爹早点儿回来,在这之前先熟悉环境吧。
【书丛经典】人道海水深,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,相思渺无畔……